论文索引
内容简介:
1. 申建明:关于国际法效力根据的学派述评,《中国国际法年刊》,1992年。
2. 白桂梅:政策定向学说的国际法理论,《中国国际法年刊》,1990年。
3. 白桂梅:麦克杜格尔与政策定向学说,《中国国际法年刊》,1996年。
4. 汪自勇:对个人国际法主体地位的反思——对新近国际法主体理论之简要分析,《法学评论》,1998年第4期。
5. 林灿铃:浅析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当代法学》,1999年第2期。
6. 何志鹏:人的回归:个人国际法上地位之审视,《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
7. 杨 华: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新探,《法学杂志》,2005年第1期。
8. 王国飞:析国家作为恐怖主义的主体问题《法律科学》,2004年第3期。
9. 雷益丹:论欧洲联盟的法律人格,《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
10. 饶戈平: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中外法学》,2003年第3期。
11. 江国青:论国际法的主体结构,《法学家》,2003年第5期。
12. 申建明:关于国际法渊源的若干问题,《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
13. 凌 兵:国际惯例的迷雾,《中国国际法年刊》,1997年。
14. 邓 烈:国际行政法庭与国际法的渊源,《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
15. 李伟芳:论国际法渊源的几个问题《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
16. 黄 瑶:世纪之交反思凯尔森的国际法优先说,《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17. 江国青:略论国际法实施机制与程序法制度的发展,《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
18. 李适时:中国的立法、条约与国际法,《中国国际法年刊》,1993年。
19. 李兆杰:条约在我国国内法效力若干问题之探讨,《中国国际法年刊》,1993年。
20. 王丽玉:国际条约在中国国内法中的适用,《中国国际法年刊》,1993年。
21. 王铁崖:条约在中国法律制度中的地位,《中国国际法年刊》,1994年。
22. 余敏友,周阳:论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角度构建条约在我国的适用模式,《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3. 陈寒枫,周卫国,蒋豪: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及中国的实践,《政法论坛》,2000年第2期。
24. 张 献:完善国际法国内效力的保障机制,《法学论坛》,2000年第4期。
25. 黄 瑶:国际人权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3期。
26. 王铁崖:第三世界与国际法,《中国国际法年刊》,1982年。
27. 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
28. 朱文奇:国际法与中国发展——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国际法,《法学家》,2004年第6期。
29. 万 霞:国际法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20年国际法在中国的发展,《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30. 朱晓青,张少瑜:国际法学研究述评,《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1. 梁 西:世界情势与国际法律秩序的危机,《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2. 饶戈平:中国国际法学面临的挑战与使命,《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33. 陶正华:国际法要研究的四个问题,《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4. 刘振民:有待加强研究的若干国际法问题,《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5. 周忠海: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加强对国际法的研究,《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6. 江国青:国际法实施机制与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7. 刘欣燕,黄晋,戴瑞君:《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学术研讨会综述,《法学研究》,2005年第1期。
38. 周忠海:论国际法在WTO体制中的作用,《政法论坛》 ,2002年第4期。
39. 孙世彦:中国的国际法学:问题与思考,《政法论坛》 ,2005年第4期。
40. 梁 西:国际法律秩序的呼唤——“9.11”事件后的理性反思,《法学评论》,2002年第1期。
41. 孙立文,黄志雄:全球化、WTO、劳工权益与国际法——2002年“全球化与国际法律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北欧‘国际劳工标准与工人权利’和‘商业与人权’学术会议”综述,《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42. 梁 西:国际法的危机,《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
43. 古祖雪:论国际法的理念,《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
44. 高岚君:中国国际法价值观析论《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
45. 胡加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当代国际法《法学评论》,2005年第5期。
46. 高岚君: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的价值体系《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
47. 李万强:论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法的新发展《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48. 古祖雪:从伊拉克战争看国际法面临的冲击与命运,《法律科学》,2004年第3期。
49. 杨泽伟:论国际法的政治基础,《法律科学》,2005年第3期。
50. 张建邦:生物基因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的国际法规制──兼论对我国基因资源保护的启示,《法律科学》,2005年第6期。
51. 刘志云:论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的三次联结及其影响,《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52. 刘 潇:格老秀斯与自然法——简评《战争与和平法》,《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53. 龚 瑜:论国际法与和谐世界,《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54. 任 际:全球化与国际法律意识,《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
55. 杨树明,郭东:“国际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文物返还问题探析,《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56. 潘抱存,徐聪敏:中国“和平崛起”与当代国际法,《法学杂志》,2004年第3期。
57. 苏晓宏:大国为什么不喜欢国际司法,《法学》,2003年第11期。
58. 苏晓宏:论国际司法的理论基础,《法学》,2004年第7期。
59. 苏晓宏:国际司法对国际关系转型的影响,《法学》,2005年第4期。
60. 李 鸣:SARS与国际法,《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6期。
61. 李双元,李赞:构建国际和谐社会的法学新视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社会本位理念论析,《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5年第5期。
62. 曾 涛:全球化视野中的示范法,《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6年第3期。
63. 徐崇利: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法中“社会立法”的勃兴,《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64. 车丕照: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义务,《法学家》,2004年第6期。
65. 余敏友:中国和平崛起与全球治理,《法学家》,2004年第6期。
66. 何勤华: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诞生与成长,《法学家》,2004年第4期。
67. 邵沙平,陈道丽:2002年国际法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3年第1期。
68. 朱文奇:2003年国际法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4年第1期。
69. 邵沙平,何帆:2004年国际法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5年第1期。
70. 朱文奇:2005年国际法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6年第1期。
71. 李 鸣:国际公法对WT0的作用,《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
72. 曾令良:论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的交互影响和作用,《中国法学》, 2006年第4期。
73. 蔡从燕:面对国家的个人与面对个人的国家:-----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法发展的元动力问题,《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
74. 王云芳:多边主义及其当代发展,《政法论坛》,2006年第1期。
75. 苏彩霞:中国刑法国际化论纲,《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
76. 邵沙平:论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的良性互动——从国际刑法变革的角度透视,《法学家》,2004年第6期。
77. 曾令良,尹生:论国际恐怖主义的全球化趋势与国际法律控制,《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4期。
78. 苏彩霞:刑法国际化原因探析,《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1期。
79. 王秀梅: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及我国立法的发展完善,《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80. 朱文奇:近期应加强研究的国际刑法问题,《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81. 周忠海,王忠宝:论国际反恐怖斗争中的国际法问题,《政法论坛》,2003年第4期。
82. 李 蓉:反腐败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刑事司法协助体系,《政法论坛 》,2005年第2期。
83. 苏彩霞:刑法国际化的若干问题新探,《法商研究》,2004年第5期。
84. 董国路:略论欧洲法院司法审查的对象,《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
85. 张颖军,宋连斌:控制洗钱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法律实践与我国的对策,《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86. 何 萍:简评欧盟预防洗钱犯罪新指令,《法学评论》,2003年第6期。
87. 黄 风:国际刑法学:老学科焕发新活力——读贾宇教授的《国际刑法学》有感,《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
88. 简基松:关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若干国际法问题研究,《法律科学》,2002年第4期。
89. 高铭暄,王秀梅:当代国际刑法的新发展,《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90. 苏彩霞:刑法国际化:内涵·成因及其表现,《法律科学》,2002年第5期。
91. 赵秉志,卢建平,时延安:构建国际刑事法学论坛 共商全球打击犯罪对策——第17届国际刑法学大会综述,《中国法学》,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