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练习

习题题目:
一、判断题
1.沿海国只能采取一种领海基线,即或采取正常基线,或采取直线基线。 ( )
2.海岸向陆地凹入的地方称为水曲,海湾即是明显的水曲。( )
3.外国军用船舶在中国领海享有无害通过权。( )
4.海洋法公约规定,如两国之间没有相反的协议,两国领海应依“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划定。( )
5.在沿海国建立了专属经济区的情况下,毗连区包含在专属经济区内,其性质便相当于专属经济区,因此二者是可以等同的。( )
6.沿海国可宣布建立专属经济区,否则,领海以外的这个海域仍然是公海的一部分。( )
7.大陆架的法律概念就是陆地领土向海洋的全部自然延伸。( )
8.过境通行制适用于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部分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部分之间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但有例外情况。( )
9.群岛国在划定群岛直线基线时,应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
10.在公海上的航行权只属于沿海国。( )
11.对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可由企业部、国家、私人同时进行。( )

二、单项选择题
1.1960年第二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为了专门研究( )。
A.领海的宽度问题
B.专属经济区间题
C.大陆架问题
D. 养护渔业资源问题
2.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与毗连区法》规定,我国的领海基线采用( )。
A.正常基线
B.直线基线
C.交替采用正常基线和直线基线
D.低潮线
3. “无害通过权”中的“无害”一词是指( )。
A.不违反国际法
B、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安全或良好秩序
C.不损害其他国家的领海航行权
D.不违反沿海国的法律规章
4.领海的宽度为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 )。
A.3海里
B.6海里
C.12海里
D.24海里
5.对于外国船舶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行使过境通行权,沿海国( )。
A.不应妨碍
B.不应予以停止
C.不应妨碍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停止
D.不应妨碍和不应予以停止
6. 1994年《协定》是对《海洋法公约》哪—部分的实质上的“修改”( )。
A.第九部分
B.第十部分
C.第十一部分
D.第十二部分

三、多项选择题
1.1958年《日内瓦海洋法公约》调整的海域是( )。
A.领海
B.毗连区
C.专属经济区
D.大陆架
E.公海
2.沿海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 )。
A.海港
B.领海的水域
C.领海的上空
D.领海的底土
E.海湾
3.对于领海的宽度,各国法学家曾经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主要有 ( )。
A.视力说
B.航程说
C.大炮射程说
D.12海里规则
E.200海里规则
4.我国领海与毗连区法规定,对于在我国毗连区内违反下列方面法律和法规的行为,我国有权行使管辖权( )。
A.海关
B.财政
C.卫生
D.出入境管理
E.安全
5.大陆架的外部界限为( )。
A.100海里
B.200海里
C.350海里
D.2500公尺等深线
E.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
6.1958年《公海公约》只规定了公海自由中的四项自由,1982年《海洋法公约》增加为六大自由。这增加的两项自由是( )。
A.飞越自由
B.航行自由
C.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D.建造人工岛屿和设施的自由
E.科学研究的自由
7.军舰在公海上发现其他船舶具有下列嫌疑,有行使登临和检查的权力( )。
A.从事海盗行为
B.从事奴隶贩卖
C.从事毒品贩卖
D. 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
E.没有国籍

四、名词解释
1.海湾
2.领海
3.无害通过权
4.毗连区
5.专属经济区
6.大陆架
7. 公海
8.公海自由
9.登临权
10.紧追权
11.国际海底区域

五、简答题
1.沿海国对大陆架的主权权利。
2.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关系。
3.什么是公海自由?
4. 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

六、论述题
1.试述领海的法律地位。
2.试述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
3.评析“防扩散安全倡议”。

习题解答: 无